作者 | 米粉、忙盒
制作 | 刀刀
图源 | 网络
讨论笔记 | Queerbaiting? 卖腐?谁是诱饵?
2023年底,“碧梨出柜”事件让“Queerbaiting”这个词兜兜转转又从外网回到了大陆网友的视野。“Queerbaiting”近年来多指名人通过暗示或谎称自己是性少数来进行营销,以此建立人设、扩大消费群体、顺应政治正确。双性恋作为造假“门槛最低”的一种性少数身份,成为名人青睐的挡箭牌,与此同时在大众观念里双性恋者也似乎被“LGBTQ+”排除在外。
我们开展了一次针对Queerbaiting与双性恋的讨论,并整理出了一些可能会让大家感兴趣的观点。讨论中参与者分享了首次接触Queerbaiting的契机,以及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和印象等。这个话题牵涉到性少数群体在娱乐行业中的表现,以及Queerbaiting现象是否对双性恋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Queerbaiting--握着诱饵的究竟是不是ta?
#
Queerbaiting,请先做个自我介绍。
在讨论中,大家对于Queerbaiting一词的了解来源呈多样化。有人通过新闻和社交媒体了解到这一现象,而也有人是通过学术论文或CW的推文了解到Queerbaiting的存在(耶!)。这显示出Queerbaiting的讨论不仅存在于娱乐圈,也在学术领域引起关注。
有人认为自己对这个词的定义和影响缺乏把握,也有人认为Queerbaiting一词与中文语境里的卖腐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讨论者对该词的定义和印象与欧美语境紧紧相连。美国的sexuality研究,碧梨的MV争议,反叛的乐队组合…有人喜欢,有人讨厌,但能够确定的是五官模糊的Queerbaiting有一副西方轮廓。
(Billie在骄傲月期间发布配文“I love girls”)
#
有Queerbaiting争议的高人气艺人是否进一步导致了双性恋的酷儿性质被污名化?
(《heartstopper》主演Kit Conner被舆论逼迫,宣布退出推特后发推文出柜)
有参与者认为Queerbaiting现象与双性恋的酷儿性质关系不大,多为公司规划的一部分,将该现象看作是娱乐产业的一部分,不应深究明星脱离偶像身份的其他事情,因此不应脱离明星身份的表演性质去讨论酷儿气质。也有参与者认为,Queerbaiting争议中的高人气艺人的涉及可能进一步污名化双性恋的酷儿性质。这涉及到公众对于艺人性取向真实性的怀疑,以及对性少数群体的刻板印象。在两种观点之间也有人选择娱乐产业娱乐看待,强调不应过分当真明星的言论,因为他们的公共人格不能代表任何个人或群体的行为。
#
“卖腐”,“直女装姬”,是不是Queerbaiting?
有参与者认为“卖腐装姬”本质上与Queerbaiting并无区别,都是在钻公众解读的空子。也有参与者认为,Queerbaiting需要表现出一定的身份认同,而仅仅是“卖腐”或“直女装姬”未必涉及到公开的性取向身份认同。
相比之下,“卖腐”和“直女装姬”在内娱环境和公开度的考虑下显得更为含蓄和暧昧。一些参与者认为,因为内娱环境对性少数群体的公开度较低,可能导致艺人不愿明确表达自己的性取向。在内外环境的差异下,对于一些明星而言,公开性取向可能涉及到更多的个人和职业风险。因此,哪怕是同样的Queerbaiting行为,在这片不同的水域——钓上来的是鱼雷还是流量密码,更像是一场豪赌。即便是赌赢了,作为目标群体的CP粉也可能在事成之后迎来公司或艺人的及时切割。
#
双性恋迷思
在Queerbaiting的争议中,双性恋是最频繁被质疑的性取向之一。有观点认为长期以来,双性恋者处境尴尬,ta们往往面临着既不被异性恋接纳,又被性少数排斥的境遇,而Queerbaiting更使双性恋者的处境雪上加霜。但在讨论中,大部分与会者认为Queerbaiting与双性恋之间没有很强的绑定关系,认为公众的质疑更多集中在性取向真实性上,而不是特定的性取向。一个关键逻辑被提及,即大众媒体对于性取向恒定不变的预设。
然而,在公众和性少数群体对待双性恋的态度上,有观点认为双性恋处于一种微妙的位置,在光谱两头都不受待见,甚至在话语权上比同性恋还要小。提到了双性恋遭受除名的原因可能是基于他们可能喜欢两个性别,给人不安全感。 “在父权主义和异性恋霸权的夹击下,性少数群体无论做什么都难以让所有人满意,存在不同的困境。”
#
凭什么ta是Queerbaiting,
而ta是彩虹icon?
在关于与性少数友好的区分以及名人风评的讨论中,提到碧梨遭受到qb质疑的原因可能与她之前的言论不一致有关。同时,对于名人性少数友好的质疑与其身份认同和立场息息相关。讨论指出,名人的身份复杂性和担任的不同角色会影响风评。如外网的哈卷与Lady Gaga,内网的于文文与张惠妹,身份、言论和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形象。讨论中涉及了性少数的权力缺失、身份复杂性以及名人的特权。观点认为这些因素影响了名人如何被对待,也影响了对性少数的期望。讨论提到酷儿理论产生了一些新的概念,如酷儿和跨性别。同时,对于是否是“合格的同性恋”或“合格的异性恋”进行反思。
最后,讨论指出存在即发声是一种政治立场,但如何在不同群体面临的具体问题上参与政治仍然是一个复杂的议题。倘若在灰暗的环境之下,人人皆不能开灯自证,那么去讨伐暗示的人究竟是真心还是逐利,似乎也变得微妙起来。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